原标题:把握“人民美好/【/k0/】需求”的具体内涵和深刻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k0/】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需要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它不仅局限于传统语境下的物质/【/k0/】富足和精神/【/k0/】充实,而且在政治、法治、文化、道德、健康和生态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何科学理解“人民美好/【/k0/】需求”的具体内涵,对于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促进人民美好/【/k0/】需求不断满足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的美/【/k0/】需要”的具体内涵

人民的幸福/【/k0/】需要建立在丰富多样的物质需求基础上。物质是文明的基础,丰富多层次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人们美好需求的基础和关键。物质需求的满足不仅关系到人民美好需求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人民/【/k0/】水平大幅提高,人民需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第一,更丰富、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基本/【/k0/】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要求更丰富、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重视供给端物质生产的丰富性、高效性、协调性和绿色性;更加注重民生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让少年儿童学有所教、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二是更丰富、更高层次物质需求的公平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向世界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决心。三是更丰富、更高层次物质需求的合理性。更丰富、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虽然是良好/【/k0/】需求的前提,但要防止陷入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虚假需求和奢靡需求的泥潭。面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我们应该对人们的物质需求进行合理的引导,以防止他们在更丰富和更高的层次上走向极端。

人们的幸福感/【/k0/】需要通过社会层面的精神需求来提升。人类作为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集合体,其超越物质和自然层面的灵性和社会性是独一无二的。体现在人的需求层面,人性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必然会有不同于动物的强烈精神需求。可以说,精神需求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人们美好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阐述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时深刻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现代化是相协调的”。中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主攻方向,推动物质文明发展更上一层楼。还要高度重视人民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建设,这本身就是人民幸福的具体要求。

满足“人民美好需求”的深厚基础

“人民的美好/【/k0/】需要”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逻辑,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植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人民的美/【/k0/】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从价值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展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客观地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实现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人的需要的具体满足。人民美好的/【/k0/】需要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不同阶段历史任务的准确判断,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价值追求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理论总结。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两个范畴具有高度的理论共同性。“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价值追求的实现应以“人的美好/【/k0/】需要”的满足为基础;“人的美好/【/k0/】需要”的满足将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创造历史条件。如果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那么,满足人的美好/【/k0/】需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性价值追求。

“人民的美/【/k0/】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场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目标是“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个方面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创新性阐释,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见,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内容/【/k0/】。《人民的幸福/【/k0/】》中的“人民”要求是全体人民,既满足了共同富裕的“共同”要求,也满足了物质精神需求和个体需求。同时,“人民的美/【/k0/】需要”必然要求生产力高度发达,必然要求没有剥削、平等和正义。满足人们的美/【/k0/】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人民是美好的/【/k0/】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初心体现。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人民对美好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领导人民满足需要、实现人民幸福的奋斗史。“人民的美好/【/k0/】需要”的提出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规定了其内容实质。改革开放40年来,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生产力发展潜力极大释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其发展成就为满足人民美好/【/k0/】需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对美的需要/【/k0/】正在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有没有”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美不美”“好不好”。人们更关注现实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k0/】。可以说,满足人民美好/【/k0/】需要的目标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韩西平,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杜杜)

来源:光明网